你知道吗?斑的潜伏期是七年, 当它长出来时已经八岁了!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ppd和胸片都正常 有可能是潜伏期吗 你知道吗?斑的潜伏期是七年, 当它长出来时已经八岁了!

你知道吗?斑的潜伏期是七年, 当它长出来时已经八岁了!

2024-07-15 16:0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色斑根据形成原因

分为黑色素细胞增多和 黑色素合成增多型

前者像色素痣

后者有雀斑、黄褐斑、色素沉着等

紫外线的照射

经期和妊娠期、 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

压力、偏食、睡眠不足 等不良生活习惯

常染色体显性遗传

都是影响黑色素沉淀

形成色斑的原因

斑有潜伏期

斑点最可怕的是它会扩散和蔓延,且速度很快。斑的潜伏期是7年,也许你看到脸上只有一点点斑点,但在皮肤下层已经积累了 一大坨的黑色素,积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出表面。 “外斑一颗,内斑一窝”,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所以要祛斑,千万不要图快! 斑点的生成与扩散,主要是黑色素积累过多,爆发于一处,进而扩散加深,分裂蔓延直达全脸的过程。时间拖得越长,黑色素沉积越多,扩散越广,不要觉得斑点刚刚出来就不在意,忽视它只会让你祛斑的时候更加困难!

或者遇到紫外线刺激也会释放黑色素来抵御紫外线,夏天真的不能对斑点视而不见了,防晒不要再偷懒了,斑点是需要预防的。

所以

365天都要防晒

365天都要防晒

365天都要防晒
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

因为做好防晒,皮肤衰老速度会下降

→→色斑生成会变缓慢!!

你长了哪种斑?

列出了4种常见斑的形态特点和成因,对照看看自己是哪种,也有可能是几种的混合,要认清才能对症下药哦。

1、雀斑

形态:

针头大小的浅褐色或暗褐色斑点,对称分布。夏日日晒后更严重,冬季避晒会减轻。

成因:

多数跟遗传基本有关,后天色素沉淀也会形成雀斑。雀斑的黑色素颗粒位于基底层,不容易消除,但可以淡化到几乎看不到。

2、日晒斑

一句话解释日晒斑:美貌被自己作死了,亏!

形态:

大小不规则,呈灰色,晒得越严重面积越大,颜色越深,有的人夏季会出现,秋冬会淡化,第二年夏天会再次出现。

成因:

完全的后天因素,紫外线照射形成的。

3、黄褐斑

形态:

黄褐斑也叫做肝斑,颜色 偏黄,片状 对称的长在颧部、眼睑和鼻子中间,像蝴蝶状。随着时间慢慢扩散加深。

成因:

内分泌,荷尔蒙失调形成的斑点。肝脏堵塞堆积,需要内调。

4、妊娠斑

形态:

颜色 偏黄偏黑,不规则的片状

成因:

妊娠期会出现,口服避孕药者在怀孕期也有可能出现。

一般在分娩以后1-3内护理得当会消失。

下面指出一些与面部长斑有关的妇科疾病

发际边斑点:与女性激素不平衡有关;

眼皮有斑点: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的人及女性激素紊乱;

眼尾部斑点:和甲状腺功能减弱、妊娠、更年期、神经质及心理受到强烈打击等因素有关;

鼻下斑点:多见于卵巢疾病;

眼部周围斑点:多见于子宫病变、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等

面颊斑点:多见于肝脏疾患、日晒、更年期老人斑及副肾上腺机能减弱;

嘴巴周围的斑疱:吃得太多,消化不好;

下颌斑点:多见白带过多、化妆品过敏;

下颌斑疱:血液酸化、白带过多等;

额头斑点:多见于性激素、副肾激素、卵巢激素异常。

额头小疮疱:皮脂代谢异常、颈椎过劳。

颈部斑点:花露水过敏,日光紫外线灼伤。

防斑小窍门:

第一、尽量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,心情好坏可是会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工作的。要尽量睡好美容觉。每天晚上的10点到凌晨的3点是睡眠的黄金时段,身体机能的回复和调节都集中在这个时段。所以常熬夜的美眉们可要注意了,赶紧把睡眠习惯调整过来。否则,色斑很快就会找上你啦!

第二、养成日常防晒的习惯,祛除色斑并不是很难。出门前,一定要仔细涂抹防晒产品,包括面部、颈部和手臂,另外遮阳伞、遮阳帽和太阳镜也是出行必备品。在晒后72小时内,一定要用保湿水或者是精华素对皮肤进行补水,使其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,否则色斑很难消失。

第三、如果是经常对着电脑等电子产品,可以在电脑显示器旁边放一盆仙人掌。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对于皮肤的影响非常大,尤其是经常对着电脑的姐妹更是常年被辐射包围着,一盆好养的仙人掌可以吸收辐射, 减轻辐射对皮肤的伤害。

还有一定不要用化学成分比较多的化妆品。虽然此类产品一时的效果很明显,但是对皮肤的持续伤害会让你得不偿失。而且不管用什么化妆品,卸妆一定要卸完全,化妆品残留对皮肤的伤害也是很大的。

只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防好色斑也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。如果是特别不放心的美眉,还可以在饮食上注意一下,不要吃色素含量比较高的东西就可以了,像浓茶、红烧菜肴之类的,总之防斑要比祛斑轻松的多,做好预防最重要!

图文来源:互联网

供交流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